微博微信新闻、监督及合作:hnppwh@163.com 今天是:
河南省品牌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办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专栏 » 品牌人物 » 正文

52岁北京友谊商店走下神坛:部分商品积灰,售货员就等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6-10-25  作者:shunzi  浏览次数:390
核心提示:  然而这座化石般的卖场,往日的高贵与辉煌,却是老北京人共同的记忆。  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51年5月,中央贸易部就在北

  然而这座化石般的卖场,往日的高贵与辉煌,却是老北京人共同的记忆。

  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51年5月,中央贸易部就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广州和沈阳 5 个城市建立了高级消费品商店,为首长提供稀缺、紧俏和质优商品的特殊供应。而友谊商店最为独特,主要服务的是外国来访者。

  1964年,北京友谊商店在东华门大街25号开业。当时,友谊商店的口号就是:“市面上有的商品,我们这里要最好;市面上缺的商品,我们必须有;外国时兴的,我们也得有!”

  作为国内最早的涉外商店之一,是新中国第一家为常驻外宾、旅游团队提供服务的大规模涉外商店。当时,这里服务对象一度只限于涉外人员( 包括海员、游客、外交官、留学生等)、华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干部; 销售的商品是进口加特供; 结算方式是外汇和各种兑换券; 服务员要求会说外语,特别是英语和日语。

  如果有人能拿着神秘的外汇券从友谊商店里买到诸如电视机、手表、威士忌、可口可乐之类的紧俏品,也是当时人们炫耀的资本。对访华的各国领导人来说,逛一逛友谊商店几乎是他们来华的“保留曲目”。

 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,外汇券停止使用后,普通中国人终于可以进入友谊商店。据资料记载,到了1991年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,北京友谊商店似乎在一夜之间被突破最后防线,完成了对中国人的“完全开放”。

  但伴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、大批外资零售巨头蜂拥而入,友谊商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迷失方向。随着北京市场化进程的加剧,百货商场、大卖场和购物中心开始兴起。同时,加上国内货币政策的不断放宽,外籍顾客已可以通过银联卡等多种手段进行消费,北京友谊商店早已不是外籍顾客购物的唯一选择。

  友谊商店凋敝与同楼民企红火

  对外开放并非是涉外商店走向凋敝的必然命运。友谊商店的卖场虽然门可罗雀,但同一栋楼内,友谊商店出租的二层丝绸专区和一层东北角的进口超市却生意兴隆,这里在2014年分别转租给一家民营丝绸企业和一家进口食品超市。

  被重新装修的二层显得明亮时尚,顾客也络绎不绝,两三位导购忙着招呼顾客。据其中一位导购说,丝绸区域销量一直不错,她们忙起来经常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。虽然没做过多宣传,但来这里购物的既有外国人还有很多回头客。“好多老外都是奔着丝绸来的,我看他们并不会上楼买东西。”导购人员说。


 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展示管理营销文化学术政策联系我们

品牌中心电话:0371-66663156 微信公众号:hnppzx 客服QQ:705322628 投稿邮箱:hnppwh@163.com
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豫博大厦7层708 营业执照  豫ICP备16033122号-1 技术支持:郑州知网

版权保护:本网登载的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资讯等)版权属河南省品牌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力独家所有 使用。

未经品牌文化网事先协议授权,禁止转载使用。给品牌文化网提意见:hnppwh@163.com